公元530年9月25日,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和大臣们暗中策划,准备除掉权倾朝野的尔朱荣。之前元子攸就曾尝试过暗杀,但尔朱荣生性多疑,一直没能成功。这次元子攸想了个办法,借口皇后生了皇子,想引尔朱荣进宫。因为皇后是尔朱荣的亲闺女,听说女儿生了外孙,料定他肯定会来道贺。
听说尔朱荣得知女儿生了皇子,赶紧带着全家人进宫。元子攸听说计谋成功了,反而有点慌神,马上叫人拿酒来猛灌了几口,想让自己冷静下来。
听到尔朱荣走近的动静,元子攸胸口怦怦直跳,他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挺直腰板装作热情地跟尔朱荣打招呼。简单客套几句后,元子攸暗中发出动手信号,埋伏的士兵立刻从东侧宫门冲了出来。
尔朱荣不愧是战场老手,发现情况不妙就想抓住元子攸当挡箭牌。没想到元子攸早有准备,在衣袍下藏了把刀。见尔朱荣扑过来,他立刻抽刀就砍,当场结果了对方性命。周围人见状也蜂拥而上,把尔朱荣和他的亲信全都砍成了肉泥。
元子攸盯着尔朱荣的尸首,心里翻江倒海。为了除掉这个阻碍大魏复兴的眼中钉,他足足隐忍了两年多。现在最大的障碍终于被铲除,他仿佛已经看到大魏在自己手中重现辉煌的景象。这让他不由得想起当初刚当上皇帝时那股雄心勃勃的劲头。
公元528年,北魏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六镇起义的余波未平,朝廷内部又爆发了胡太后和孝明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令人震惊的是,为了独揽大权,胡太后竟然狠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起了杀心,暗中策划毒杀孝明帝。就在这危急关头,孝明帝刚刚召见了在平定六镇叛乱中崭露头角的将领尔朱荣,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皇权。
孝明帝很快意识到让尔朱荣带兵进洛阳可能会威胁到皇权,于是又下令不准他的军队入城。尔朱荣只好在晋阳按兵不动,却偷偷派高欢率领一万精兵继续往洛阳方向推进,根本不理睬皇帝的禁令。不过这支军队最终只停在上党一带,毕竟他们找不到正当理由进入洛阳城。
史书上说尔朱荣在挑选新皇帝时,偷偷给好几位北魏王爷做了金像来算命,结果只有元子攸的金像做成功了,所以尔朱荣才决定扶持他。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神秘,主要就是元子攸身边的官员们在背后使劲。
在孝明帝当政时,元子攸就已经悄悄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当时范阳卢家、清河崔家、陇西李家、弘农杨家、荥阳郑家、博陵崔家和渤海高家这些名门望族都站在元子攸这边。这些大家族向权臣尔朱荣推荐了元子攸,尔朱荣为了拉拢这些豪门势力,最终决定扶持元子攸上位。
尔朱荣获得洛阳权贵们的支持后,派亲信尔朱天光暗中前往洛阳与元子攸接头。此时元子攸在禁军统领尔朱世隆和谋士李彧培养的私人武装协助下,巧妙摆脱胡太后势力的监视逃出洛阳,安全抵达尔朱荣驻地,最终被尔朱荣推上皇位。
打着元子攸的旗号,尔朱荣很快就有了平定叛乱的正统名分。他带兵往洛阳进发时几乎没碰到像样的抵抗,反而靠着洛阳城里权贵们的暗中配合,里外联手轻松拿下了洛阳城。
所以尔朱荣拥立元子攸并不是所谓的金像占卜,纯粹尔朱荣、元魏宗室、汉人高门、洛阳禁军等多方势力一致同意的结果,双方各取所需而已。
眼看尔朱荣带兵杀来,胡太后吓得六神无主,想假扮尼姑趁乱溜走。结果刚跑到宫门口就被逮个正着。尔朱荣一看朝廷乱成这样,最后那点顾忌也抛到九霄云外,觉得拿下北魏简直易如反掌,二话不说就把胡太后和她扶持的小皇帝元钊扔进黄河淹死了。
胡太后虽然死了,但朝中仍有许多人反对元子攸和尔朱荣。于是两人联手策划,准备清除这些敌对势力。元子攸想借机铲除威胁自己皇位的皇族成员,尔朱荣则想趁机除掉那些反对他的大臣。
可河阴之变的结果连元子攸都没想到,杀人杀得太狠了。这正是尔朱荣的奸诈之处——眼下正是抢功劳的时候,以后跟元子攸争权免不了要撕破脸,必须分出谁说了算。他打定主意要当老大,甚至盘算着要篡位夺权。
就在尔朱荣准备用武力推翻北魏政权时,发现这事没那么容易。虽然他能在洛阳大开杀戒,但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效忠皇室的旧部势力,根本杀不完。这时他的军师费穆给他出主意说:
咱们的骑兵还不到一万人,现在却能一路畅通无阻打到洛阳,就是因为打着拥护皇帝、顺应民心的旗号。可实际上咱们没打过什么硬仗,老百姓心里压根就不服气。
这样一来,尔朱荣在朝廷里的势力还不够强大,暂时没法直接取代北魏政权。他仍然需要元子攸这个傀儡皇帝来装点门面,维持表面上的统治秩序。这跟当年曹操靠军功一步步夺取权力的做法如出一辙。
刚开始两边还能维持表面和平,但这种平衡没持续多久。随着尔朱荣实力越来越强,他开始安插心腹把控重要职位,同时打压元子攸的势力,用这两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当时朝廷大权都被尔朱家族把持:尔朱世隆管着尚书省,贺拔胜、贺拔岳两兄弟控制着皇宫禁军,连御史台也都是尔朱荣的心腹。他们把亲近皇帝元子攸的高乾这些世家大族都赶出了朝廷。元子攸这个皇帝完全被架空,就像当年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一样,整天活在尔朱家爪牙的监视下,连喘口气都得小心翼翼。
元子攸当然不会干等着倒霉,他悄悄联系洛阳的贵族和各地豪强,通过提拔皇亲国戚、离间尔朱家族来巩固权力。比如他把尔朱荣的表弟奚毅和贺拔岳的兄长贺拔胜都拉到了自己这边。但问题是,他虽然拉拢了地方豪强,却始终没真正重用他们。这些豪强本是元子攸眼下唯一的帮手,可他却一直没能真正摸透他们的底细。
特别是渤海高氏的高乾,虽然被派到河北招揽勇士,但只挂了个侍中、河北大使的空头衔,实际没啥权力,导致他在河北根本干不成事。贺拔胜虽然投奔了元子攸,可一直被郑先护怀疑防备。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元子攸政权的垮台。
至于元子攸重用的则都是宗室和文官,可以说元子攸的势力在构成初期就有贵族化和文官化的趋向,这些宗室和文官摇摆不定,未能给元子攸带来更大的助力,也因此元子攸从始至终都没有足够的军权,既不能脱离尔朱集团而独立,也没办法独自对抗国内汹涌的反叛。
尽管尔朱荣忙着镇压各地的起义军,但随着他接连搞定北镇、秦陇和邢杲这些叛乱,北魏皇帝元子攸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尔朱荣夺权的动作明显加快了,现在元子攸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像汉献帝刘协那样窝囊地活着,要么学曹髦拼死一搏。但不管怎么选,北魏王朝都已经走到头了。
元子攸很清楚,除掉尔朱荣只是开始。他打算先瓦解尔朱家族的势力,重点要拿下尔朱荣留在洛阳的军队。他看中了贺拔胜,想借他的手来策反和赶走这些效忠尔朱荣的士兵。
听说尔朱荣被杀的消息后,他手下的残部赶紧跑到尔朱荣家里商量对策,有人当场就建议直接带兵杀进皇宫。
尔朱世隆在旁边拿不定主意,事情来得太突然,他得先稳住局面。要是他决定动手,元子攸他们肯定跑不掉。这时贺拔胜过来商量,趁机劝尔朱世隆别冲动,还吓唬他说:"万一元子攸设了圈套等着咱们往里钻?"
元子攸根本挡不住尔朱家的军队。不知内情的尔朱世隆慌忙带着部队撤离洛阳,一路狂奔到河阴,而贺拔胜却顺利留在了城里。
听说尔朱世隆逃走后,元子攸立刻抓住机会,派奚毅等将领驻守北中城,想阻止他再次南下。没想到尔朱世隆听了谋士司马子如的建议,突然掉头反攻洛阳,打了元子攸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举动还带动了尔朱家族其他势力一起行动。
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尔朱兆管着汾州,尔朱仲远控制徐州,尔朱度律掌管京城周边,尔朱天光则坐镇雍州。皇帝元子攸这边真正能用的只有青州和齐州,可这两个地方的刺史——齐州的萧赞和青州的李延寔,都是不会打仗的平庸之人,根本挡不住尔朱家的反击。
看到尔朱氏的军队打过来了,元子攸赶紧派贺拔胜和郑先护去阻击。但贺拔胜发现情况不对,又觉得郑先护不信任自己,干脆直接投降了敌人。这下洛阳东边的防线完全失守了。
元子攸除掉尔朱荣后只高兴了很短时间,之后三个月几乎没睡过安稳觉。他整天和亲信们讨论各种对策,但这些办法都没用,没过多久尔朱兆就从汾州打到了洛阳。
城池被攻破那天,元子攸拼命想逃命,正好看见他信任的城阳王元徽骑马飞奔而过。元子攸赶紧大声呼救,但吓破胆的元徽哪敢停下,头也不回地继续逃窜。元子攸只能绝望地看着最后的希望越跑越远,最终落入了尔朱兆的手中。
尔朱兆对元子攸怀恨在心,把他押到晋阳后,正值严冬时节,连件保暖的衣服都不给。元子攸整天挨冻受潮,浑身都是冻伤,只能被几条刺骨的铁链拴着,处境极其凄惨。
公元531年,尔朱兆在晋阳的三级佛寺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元子攸虽然是个挂名皇帝,却总想自己掌权。他成功破坏了尔朱荣的计划,但根本动摇不了尔朱家族的势力。最关键的是,他手底下没有能对抗尔朱家残余力量的军队。本来可以借助地方豪强的力量,可由于出身和眼界的限制,元子攸始终没能迈出这一步。
要是元子攸当初能借助当地豪强的力量组建军队,再用拉拢分化的手段对付敌人,可能就不用冒险刺杀尔朱荣了。但尔朱荣步步紧逼,根本没给他太多时间考虑。在忍辱偷生和拼死一搏之间,他最终选择了放手一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